糖尿病友如何避免運動傷害

糖尿病是一種醣類代謝的疾病,會造成高血糖或是糖尿的現象,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則引起各種心血管神經方面的慢性疾病,而血糖的控制有所謂的“三頭馬車”,也就是藥物、飲食與運動。運動對於糖尿病友除了有助於血糖控制之外,也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因此在得到從事運動的好處之餘,我們要如何避免一般的或糖尿病友特有的運動傷害呢? 運動本身依身體接觸與否分為接觸性(撞擊)與非接觸性類型,前者如美式足球,後者如隔網的網球等等。由於運動類型不同,傷害機率也不同,一般說來有競爭性又有對手,雙方身體接觸的類型較容易發生傷害。除了運動類型之外,從事運動的人自身的條件也會影響傷害發生的機會,例如柔軟度不佳、肌力不足、扁平足等等。傷害的發生可以是“令人印象深刻” 的某次運動意外,也可以是“日積月累” 所造成的,後者往往由於發生傷害的印象不深刻,更容易使人忽略掉,當成為慢性傷害時,治療上也就往往事倍功半。為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與惡性循環,運動類型的選擇、體適能的訓練及運動傷害的診斷與處理就變得相當重要了。


運動傷害如果未正確即時處理,就可能因為肢體功能障礙後,發生功能代償適應而造成組織進一步的超載與傷害,也就是所謂運動傷害的惡性循環。傷害診斷包括“望聞問切” 的理學檢查與儀器設備的檢查,例如軟組織超音波、核磁共振、肌電神經傳導及生化檢查等等,而病患症狀與檢查結果的相關性為確定診斷最重要依據。當機械性的運動傷害發生後,可能發生骨折、肌肉肌腱拉傷或是關節韌帶扭傷等等,在數日之內會引起急性的發炎反應,一至二個月間纖維母細胞開始增生修補,二至三個月間新生組織逐漸成熟並改造,這些傷害後的組織反應提供治療介入的適當時機。一般復健處理原則包括:(1)控制發炎與緩解疼痛,(2)關節活動運動與柔軟度運動訓練,(3)肌力訓練,(4)本體感覺訓練。也就是在急性期以適當的護具保護患部,再施予患部休息、冰敷、壓迫及抬高,藉以降低發炎反應,數日急性期過後,冰敷改為冷熱敷或是熱敷,再配合其他的運動治療,而從患部休息進展到運動治療的過程當中,都是以所謂的『相對休息』作為階段治療的原則,鼓勵病患在患部貼紮或保護之下,在沒有受傷的部位要持續活動,以維持心肺適能,在受傷的部位以不痛的程度下漸進活動,因此整個復健過程也可以說是在結構穩定與功能活動間維持動態平衡的一種治療過程。實際處理方式,除了前述的冷熱敷之外,還包括(1)物理儀器治療,例如短波、干擾波、超音波、低能量雷射等等,作為消炎、止痛的選擇方法之一;(2)化學藥物治療,例如外敷酸痛藥膏、口服消炎止痛、肌肉鬆弛劑、及類固醇與局部麻醉劑的局部注射等等;(3)運動治療,例如受傷相關組織的伸展運動、肌力與肌耐力訓練及本體感覺訓練等等;(4)其他,則強調傷害治療之外的體能強化與促進,例如健康運動體適能的訓練等等,以改善個人運動條件來避免運動傷害發生的機會。


糖尿病患者依據高血糖的原因分為第一與第二型,第一型是因為胰臟的胰島素分泌不足,第二型是因為組織(肌肉為主)的胰島素敏感不足。可能引發各種急慢性併發症,包括(1)急性低血糖昏迷、高血糖高張非酮昏迷及糖尿酮酸症;(2)慢性血管神經病變,例如視網膜與腎病變、心腦與週邊血管疾病、及週邊與自主神經病變等等。運動對於糖尿病患也有急慢性的效果,運動對第一型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不及第二型患者,但是藉由長期運動可以改善心肺功能,降低冠狀動脈、腦血管與週邊血管疾病的危險性;第二型患者運動時除了改善心肺功能之外,肌肉收縮可以即時改善肌肉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長期運動則藉由改善身體組成(減少脂肪組織,增加肌肉質量)進一步改善血糖控制。為避免運動造成糖尿病患各種急性併發症,血糖過高或過低時都不宜運動,例如血糖高於250 mg/dL(毫克/百毫升)或有尿中酮體,及血糖低於100 mg/dL。其他避免發生運動低血糖的注意事項如下:(1)運動前、中、後量測血糖;(2)偶發性運動前應考慮適量補充醣類,運動後則酌量調整胰島素劑量;(3)計劃性的運動前後應考慮調整胰島素劑量;(4)運動中與後可能需要補充容易吸收的糖類點心;(5)避免黃昏與睡前運動;(6)避免在運動的主要肌群部位注射胰島素;(7)認識低血糖的症狀與徵候,並結伴做運動等等。


對於已發生慢性併發症的糖尿病患者,建議因不同的病變變化,選擇適當的運動以避免糖尿病特有的運動傷害。有血管病變的患者,應該避免阻力性或造成閉氣的運動,維持收縮壓小於180mmHg(毫米汞柱),同時避免頭部低於腰部及高強度與衝撞性的運動,建議低中強度(小於50%或60-80%的最大心跳率)的有氧運動為宜;自主神經病變患者,應該避免可能引起心律不整的高強度運動,及避免在高熱環境下運動,引起體溫調節失常,同時運動前應先做好心血管功能與運動環境的評估後才能安全地從事運動;外體感覺神經病變最容易引起所謂的「糖尿病足」,常常因為受傷不自知,又傷口癒合不良,引發感染甚至截肢,因此必須經常性地保養足部,修剪指甲,對於任何傷口立即處理,鞋襪力求合適,運動則以非負重性為主,例如游泳與踩腳踏車等等;本體感覺神經病變患者,容易造成姿勢不穩定,步態改變等,增加跌倒與運動時的危險性,因此除了加強本體感覺訓練之外,應該避免高技巧與複雜性的運動;肌肉膠質糖化現象,會降低了肌肉的延展性,可以鼓勵關節活動與伸展運動來加以改善;當踝關節軟骨通透性增加,造成軟化,伴隨本體感覺缺失時,易造成中蹠骨關節持續性的半脫位,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神經性關節病變(Charcot joint),經常容易發生足部運動傷害,選擇非負重性運動可以減少該關節病變的機會。


結論

運動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性,但是運動前中後都應作好血糖的監控。當發生心血管病變時,就必須降低運動的強度;自主神經病變患者,運動前則要做好心血管功能與運動環境的評估;做好足部的照顧與本體感覺訓練,減少因外體與本體神經病變引起的運動傷害。運動必須持之以恆才能得到最大效果,因此做好運動選擇、傷害預防與處理,糖尿病友才能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享受運動所帶來的好處與樂趣。

arrow
arrow

    Dr. Fit 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