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頸因性頭痛

一名身高198公分的16歲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原本可以輕易扣籃,後來卻越打越差,甚至在籃下連籃框都找不到。他就醫時提到長期有頭痛、頭暈的症狀,後來嚴重到有耳鳴、視力模糊。檢查發現,脖子右側部位有壓痛點,脖子右側的關節活動度和肌力不如左側,X光呈現第4、5、6頸椎間有排列不正的現象,平衡能力測試也比一般人差。他並提到在3年前曾經被隊友狠狠打了一巴掌導致脖子受傷,一開始是脖子右邊痛,慢慢的,演變成上述的症狀。我們為他安排針對脖子的復健運動治療,為期6個月,之後頭痛、頭暈等症狀都有改善。現在他又回到籃球場上繼續奔馳(如圖)。這個案例即是「頸因性頭痛」。

國際疼痛醫學會於1990年提出頸因性頭痛的診斷準則,並於2004年正式為其定義。頸因性頭痛有以下特徵:疼痛通常源自於頸部,痛至單側額部或顳部,常常是中至重度的疼痛,不會抽痛,持續的時間及病程不一定;頸部運動或是維持特定姿勢會引發頭痛,痛起來每次都差不多;按壓同側的頭頸上部會引發疼痛;同側的肩頸部或手或隱隱作痛,但是疼痛的感覺不是像神經根引起的疼痛;對止痛藥效果有限;以中年女性居多,常有頸部外傷的過去病史;另外,可伴隨輕至中等程度的噁心、怕光、怕吵、頭暈、同側視力模糊或眼窩腫脹,甚至吞嚥困難。近年來研究指出,鼻部症狀(流鼻水和鼻塞)也是可能的症狀之一。

依流行病學的統計,頸因性頭痛約佔總人口的0.4~2.5%。在疼痛門診約有20%的疼痛與頸因性頭痛有關,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甚劇,平均好發年齡約為40歲,女性約為男性的4倍。
目前針對頸因性頭痛的治療主要是採用口服藥物、物理治療(如熱療、電療等)、針灸、局部注射、如神經阻斷術、手術治療等,根據不同病人所特有的促發因子加以處理。局部治療的方式還包括關節鬆動、壓痛點治療、伸展、按摩及軟組織放鬆,尤其是枕下部位等頸部肌肉的附著點。必須改善日常生活不良的頭頸姿勢或工作環境,以及錯誤的人體工學姿勢,同時減少會加重頸部負擔的動作,避免頸部長期承受過度負荷。但治療方式的多樣化,也反應出至今尚未有單一有效的治療方法。近年來本院復健科與台北體育學院合作進行一系列的研究發現:針對性的頸部訓練、伸展、頸部冰按摩等,皆可以有效改善頸因性頭部症狀的發生。運動訓練是保健的長久之道,深層頸部肌肉訓練,適度矯正頸椎排列,以恢復正確之生物力學,方可減少復發機率。

二、頸頭症候群(Cervico-Cephalic Syndrome, CCS)

近來的研究愈來愈顯示出脖子的重要性!歸納如下:

(一)頸部的功能

頭頸區有將近30條肌肉交錯,這些交錯的肌肉對頸部的旁側及後側尤其顯得重要,而肌肉間的相互作用產生兩個重要的功能:1. 穩定頭頸區:如多裂肌、旋轉肌和棘突間肌等肌肉的相互作用以穩定頭頸部;2. 產生頭頸部的動作,將視覺、聽覺和嗅覺系統的功能最佳化:頸部的大量活動範圍,對於眼睛、耳朵和鼻子在空間方位的最佳化甚為重要。有學者指出藉由各種重要的反射,頸部本體感覺與內耳平衡能力與視覺能力會交互作用,來影響頭、眼、和姿勢控制。

(二)頸部肌力與活動度

頭部約佔身體重量的6%。頸部急性拉傷或扭傷,將進一步惡化肌肉狀況,支撐頭部重量或執行頭頸部活動更為困難,導致頸椎旁肌肉產生疼痛-痙攣反射,這種惡性循環往往因震動或運動加劇,使頸部更為僵直。若是肌力不足外加關節柔軟度不夠,將造成與動作表現相關聯的解剖構造不穩定,關節周圍組織會產生肌力和柔軟度失衡的情形,致使動作表現逐漸變差,增加神經與肌肉骨骼系統受傷的機率。

(三)頸部功能與平衡功能的關係

維持身體平衡的能力是所有功能性活動的基本要素之一。平衡控制的要素主要包括了三種歷程:1. 動作過程,包含神經肌肉的反應;2. 感覺過程,主要包含了前庭覺、視覺、和體感覺等系統的訊息以輸入回饋處理;3. 中樞神經訊息處理過程,包含感覺整合及動作反應。視覺提供身體在環境中位置的訊息;良好的前庭覺提供人類頭部位置與動作的訊息,以協助頭部保持直立;而體感覺包含了關節與肌肉的本體覺接受器、位於體表皮層的感覺接受器和壓力接受器等,可以提供關於身體、肢體相對位置、支撐面與身體間的相對關係等訊息。人體控制平衡需要視覺、前庭與體感覺這三種感官的整合運用,缺一不可,才能夠提供有效的感覺訊息以協助平衡控制。
不正常的頸部資訊傳入,對正常的平衡與視覺系統產生干擾,會影響中樞神經的判斷。

(四)頸部與動眼的關係

學者Hayma曾提出頭部和眼睛間的行為是相當有關聯的,眼睛的位置也與後頸部的肌電活動有著高度相關。而視覺能夠克服困擾人的頸部相關疲勞問題,頸部的震動也會更改視覺運動及方向的表現。換句話說:頸部能幫助眼睛、頭部和身體間的協調因而間接影響到空間感和姿勢控制。

(五)頸部與手眼協調的關係

頸部傷害除了影響頭部功能以外,也有可能影響上肢功能,例如頸臂症候群(Cervico-Brachial Syndrome, CBS)。而這種疾病好發於女性工作者,通常患者會抱怨上肢痠軟無力,工作環境、工作姿勢以及工作壓力都是造成CBS的原因。也因為頸部的功能不僅僅協助頭部軀幹協調,更直接影響空間感覺與姿勢控制,因此部分頸部功能可能會反映在手眼協調的能力上。

(六)頸部與其他生理、心理的關係

1.頸部功能與心理壓力的關係

頸部有交感及副交感神經通過,頸部傷害可能造成自律神經失常,而心理壓力也可能影響自律神經功能。因此頸部壓力與心理壓力在自律神經控制上是可以互相影響的。

2.頸部功能與心血管代謝的關係

由於頸部與自律神經的關係,頸部的傷害可能引發心血管控制的恆定,甚至影響胰島素耐受性;反之,健康與強化頸部功能,可以穩定自律神經,改善葡萄糖耐受性。藉由頸部與自律神經控制的直接關聯,或透過視覺與前庭覺的間接關聯,強化或放鬆頸部得以舒解心理壓力,改善睡眠品質,同時改善醣類代謝。

三、結論

由於頸部是各種不同感覺輸入到腦部的重要橋樑,也是腦部輸出訊息至身體各部位必經的途徑,因此,頸部疾患可能導致頭痛及五官症狀,更會干擾手眼協調、身體平衡、姿勢控制、動作表現等,也與肩痛、肘痛、軀幹疼痛有關聯。為此,我們提出頸頭症侯群的概念。
頸部生物力學失衡會導致頭部控制不良與繼發性前庭覺和視覺失能。經由穩定性肌力訓練可恢復頸部的生物力學,進而緩解頸部引發的頭部症候群;同時改善前庭覺與視覺的運用能力,藉此改善失衡狀態。目前我們正從事一系列的研究,以完善頸頭症侯群學說,並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來幫助有此困擾的病患!

全文請參閱 100 年 01 月 01 日出版的長庚醫訊第 32 卷第一
長庚醫訊線上版
詳全文:從頸因性頭痛到頸頭症候群脖子的重要性

arrow
arrow

    Dr. Fit 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