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運動傷害

運動對於國小學童的重要性,涵蓋了社會心理與身體動作的健康發展,然而從事校園運動卻也可能發生ㄧ些運動傷害,使得運動似乎成了一刀兩刃,健康與傷害之間造成父母家長甚至教育從業人員的困擾。

在運動過程中,學童可以學習到如何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同時在活動中得到鼓舞而強化,進一步感受自己可以「勝任」的能力,因此學童運動的成功要素在於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並不在於比賽的輸贏,適當的體育課程不僅僅可以強化身體的成長發展外,也可以同時提高幸福快樂的指數。反之如果安排不當則可能造成身心雙重的傷害。

由於學童體能正值成長發育階段,運動或體育課程的安排,甚至參與競技運動的訓練,我們必須對於學童的體能特徵有所認識以避免因不當安排與訓練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學童身體能力的變化主要是隨著成長發育程度而改變,年齡或訓練相對影響較小。青春期前學童,藉由訓練增加心肺耐力與肌適能的空間有限,因此老師教練不宜有錯誤的期待,事實上學童運動訓練是無法以年輕成年人一樣的方式而得到一樣的效果。另一方面,青春期前學童卻可以從學習多樣的基本的動作技巧獲得最多的好處,如跑、跳、投擲與傳接等等,但不要限制在某專項運動技術的訓練活動中。因此,青春期前的基本動作控制與學習配合青春期後的心肺與肌適能基本體能訓練,可以為日後體能發展、運動能力、甚至專項競技運動奠定良好基礎,任何健康促進或訓練活動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運動首重運動安全,否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以下就學童參與運動時的注意事項作提醒:

1. 不要以年齡作為學童分組分級的唯一標準,更要以身高、體重、經驗與技巧能力作為參考標準。

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效安全的運動器材、防護裝備與場地設施,結合教練學童、父母家長的教育認知、遵循比賽規則等等都可以避免或大大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

3. 重複性高負荷的運動,例如跑步、划船或體操等等可能造成潛在性的骨關節變化,可以藉由適當的防護措施與練習課表來減少骨關節撞擊的負荷,也就可以減少骨關節病變的發生機率。

4. 重複性的負荷若發生在肌腱骨骼接合處,則會造成肌腱炎,如果在肌腱附著點給與適當的防護措施就可以減少伴隨的傷害。

5. 練習比賽之前或期間,無論環境溫度高低或口渴與否,都必須補充足夠的水分,可以少量多次地攝取,每15-20分鐘補充100-150毫升的水為原則。

6. 學童參與競技運動不需要特別飲食或營養品補充,只需注意均衡的飲食即可。

7. 學童成長發育期間針對某專項運動作選材,其妥適性仍未有定論,或許可以根據身體素質提供建議,但我們必需強調學童期間競技運動表現與體格並沒有直接關係。

8. 青春期前參與接觸性運動的安全性仍有爭議,但是研究顯示根據體型或發育程度作適當的配置,高年級生(10-14歲)參與接觸性運動相對安全,嚴重傷害較為罕見。

9. 具有慢性疾病的學童,除了部分需要調整醫療處置之外,都應該積極鼓勵參與運動,運動訓練有益於學童整體的成長發育。

有氧運動方面,學童可以從事長時間的次最大攝氧負荷的運動,但在生理上僅發生中等程度的壓力反應,如心肺及血中酵素反應等等。在發育過程中,平均體重的最大攝氧能力基本上變化不大,但在可訓練性或訓練效果上,成年人約可以增加70%,學童雖然不及成年人的效果仍可以有20-30%的增加。至於在短時間高強度的無氧或爆發性運動上,學童遠不及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因此,強調基本動作技巧如翻滾、跑跳、投擲、傳接等運動輔以適度有氧運動,對於在成長發育階段的學童最能達到因勢利導的效果,並為未來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身體素質或競技運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肌肉骨關節方面,由於學童的生長板仍處在生長過程,在重複性跑跳過度負荷下,可能發生常見的膝前「奧斯古迪」或足跟「賽佛」肌腱骨接點病變,甚至骨關節炎,除了給予適當的復健治療之外,如何降低減少肌腱骨接點或骨關節的負荷最為重要,包括適當的鞋具器材、場地設施及訓練處方等等。在生理代謝方面,由於學童的相對體表面積大,單位代謝產熱高,心輸出量低,流汗速率低及溫度適應慢等特性,在高或低溫環境下運動容易發生熱相關疾病,所以注意散熱保溫之外,也要有足夠的水分補充。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出運動場是校園最容易發生事故的場所之一。1993年美國的研究,每年約有20萬學童在運動場上發生意外傷害送醫治療,其中60%是從事高處失足墜落;我國行政院衛生署則於1999年調查顯示運動遊戲類的意外事件比例最高,達56.4%;另一項2009年美國研究更發現,在阻力訓練中23-30歲年輕成年人與8-13歲學童比較,前者有較高比例發生肌肉關節傷害,後者反而比例較低,但骨折意外事件較常見,因此就阻力訓練而言,學童似乎在運動相關傷害的危險性較低,而意外傷害反而較高。因此,正確的工具設備、完善的場地設施、及適當的運動指導,可以避免運動傷害之外,更可以避免校園意外傷害,同時建構校園安全與運動健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Medical Commission (2000): Sport Medicine Manual.

2. 校園中學生運動傷害的預防:www.ccvs.kh.edu.tw/hps/hc

3. Mutto M, Lawoko S, Ovuga E, Svanstrom L: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injuri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north-western Uganda: extent, risk and associated factors. 2012; 19(4): 357-67.

4. Myer GD, Quatman CE, Khoury J, Wall EJ, Hewett TE: Youth versus adult ”weightlifting” injuries presenting to United States emergency rooms: accidental versus non-accidental injury mechanism. J Strength Cond Res. 2009 Oct; 23(7): 2054-60.

arrow
arrow

    Dr. Fit 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